【now新聞台】今場氣候大會經加時談判取得突破,關鍵之一是巴西在最後關頭加入更進取減排目標的陣營,《巴黎協議》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一線曙光,但有分析擔心協議沒約束力,減排承諾只是空話。
原定11天的聯合國氣候大會要開到「加時」,195個國家和地區領袖「加班」協商到最後一刻,《巴黎協議》才順利出爐,可見這場關乎地球福祉的談判有多艱鉅。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誰要為減排付出更多成為角力焦點。中國和印度挾住「G77+中國」發展中國家陣營,頑抗來自歐美的減排壓力。
另一方面,由馬紹爾群島等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小島牽頭組成「雄心聯盟」,極力爭取控制全球溫度升幅在攝氏1.5度以內,聯盟獲歐美等逾百個國家支持,到會談最後階段,更獲巴西加盟,是首個入盟的新興經濟大國,被視為談判取得成果的關鍵。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和中國在大會召開前已分別作出積極的減排承諾,宣布重大環保政策,為談判掃除不少障礙。
不過,有分析擔心協議並無約束力,如同「無牙老虎」,協議文本重覆使用「促請」、「請求」「邀請」等溫和字眼,各國如未能履行減排承諾,都沒有罰則或後果,而且各地政府可能有心但無力,例如美國,控制國會的共和黨預料將阻撓有關減排的法案。
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大量資金研發,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將轉移全球經濟政策軸心,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大挑戰。
難怪被譽為「氣候變化覺醒之父」首位警告地球面對溫室效應的美國科學家漢森坦言,《巴黎協議》只是空話,甚至是謊話。他說,只要石化燃料仍是最便宜的燃料,便會繼續被燃燒。他認為,最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是向各國徵收碳排放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