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台灣淡水一間火鍋店,把組合製成的豬肉標籤為梅花豬肉,被顧客投訴詐騙。但地檢署調查後,那些肉的確是豬肉,只是餐廳無標籤,裁定餐廳不構成詐騙。
不少人都喜歡吃火鍋,不過到餐廳吃火鍋,單靠簡單的標示,難以分辨究竟進食了什麼肉。
在台灣淡水,有顧客今年二月光顧一間火鍋店,發現標籤為梅花豬肉的肉片,顏色、紋路、口感都不像豬肉,而且烹煮之後肉片便散開,質疑該肉其實是重組肉,控告間餐廳詐騙,並要求賠償。
士林地檢署調查後,查明肉類的確是豬肉,只是未有標籤肉品的形態,裁定不構成詐騙。而火鍋店是以每餐368元新台幣,即是不用一百元港元的價錢,提供過百款食材的任食火鍋,不構成詐騙,判該名顧客敗訴,擺脫官非。
火鍋店老板亦鬆一口氣,為免再發生再類事件,立刻將標示牌換成重組豬肉。
所謂重組肉即是經切片、絞碎同組合等加工技術,把兩塊或以上的肉片拼湊成的肉品,通常是摻混一些較廉價的肉,降低成本。直接從動物身上完整切出來的就是原形肉,原形肉在烹煮時,不會散開,口感比較有嚼勁。重組肉於製作過程中,容易受細菌污染,不妥善處理會引致食物中毒。
衛福部數月前公布重組肉食品標示規定草案,宣布12月1日起,所有餐廳、食店、攤販使用重組肉製作食品,都必須要清楚標明,否則會被罰3萬到三百萬元新台幣。
在台灣,食品所含的肉不夠純正並非新鮮事。台南市衛生局早前檢驗81間餐廳,一共108款漢堡,發現四成七豬扒混了牛肉,三成的牛扒則混入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