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建築設計已不再只是追求功能性和美學,更要融入藝術創意,回應當下的社會需求。以我們今次訪問的ARTA Architects 為例,他們秉持著「ARTA = Art + Architecture」的理念,將建築設計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致力於將建築與藝術完美融合。
近年來,公眾對建築物的體驗和互動愈加重視,要求建築能夠激發想像力,成為城市中的文化地標。他們洞見了這一趨勢,在過去的作品中展現出獨特的建築美學,不僅滿足建築物的基本功能,更希望讓使用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和體驗建築的藝術魅力。
通過將藝術理念深入建築設計, 致力於在城市中創造更有生命力和文化氣質的空間,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他們的實踐彰顯了建築師肩負的社會責任,以創新的視角重塑城市面貌,引領建築設計的嶄新方向。
深度融合社區特色
ARTA Architects聯合創辦人黃鋈暉Arnold指,在設計前他們都會對所在的社區有深入了解,研究當地的人文歷史和文化特色。他們強調建築物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森林與大樹,互相影響、緊密聯繫。以大館的「Tai Kwun Chairs」項目為例, 他們通過椅子的造型和材質,巧妙地融合了大館古老建築與現代風格的碰撞。椅子的線條和色彩都呼應了大館的整體設計元素,使椅子與場地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賦予建築生命故事
另一聯合創辦人黃達禮 Tat Wong 亦指出,他們在設計時會刻意保留社區中的歷史記憶碎片,讓新的建築裝置或設計成為載體,將老一輩的故事和回憶寄存其中。M7茂蘿街7號的「光影樹下·願望成真」項目,就是他們根據一個有關「飛榕」的故事而創作的許願樹裝置。透過多媒體技術,賦予了許願樹獨特的光影效果,不僅傳達了社區的變遷,也增加了公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
釋放公共空間潛能
黃鋈暉認為, 最好的公共空間就是沒有過多限制的空間,可以讓人們自由活動、互動交流。他們觀察到疫情期間,港人熱衷到西九文化區野餐聊天,即使博物館尚未開放。這啟發了他們的設計師在設計公共空間時,要解放使用者,讓公共空間成為真正屬於大眾的場域,打造出更具活力和創意的公共生活方式。
兩位創始人利用他們的理念,帶動公司文化,將文化、創意和創造生意巧妙融合,不僅在建築設計上追求美學價值,更致力於將建築物融入社區,賦予其文化內涵和生命故事,最終釋放公共空間的無限可能。他們的實踐彰顯了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為都市發展貢獻了嶄新的建築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