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毛家 由無家到毛家—探討香港最現實的動保問題

廣告

【Now.com】香港導演區焯文以動物保護議題為主題的紀錄片《毛家》最近上映,電影追蹤了香港民間團體「毛守救援」的動物拯救隊和逾40隻被拯救動物的故事,並聚焦4隻狗由捕獲、接受治療、暫托到最後尋家的故事,深入探討香港社會目前面對最嚴峻的動物保護問題。

PHOTO/ 《毛家》

筆者家中同樣有兩位領養回來的毛孩「大帝」,本來亦會擔心這類題材的紀錄片會因為帶有太沉重的氣氛,而觸動到身為毛孩家長的自己,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然而,不得不稱讚區導演處理整部紀錄片的手法:雖然在紀錄片中會看到毛孩受傷、被蛆蟲侵蝕、義工面對狗舍大量的動物感到無力、病重的動物去世等等比較沉重亦非常現實的畫面,但同時也記錄了義工們替動物改名等較輕鬆的日常、動物與暫托家庭的互動、毛孩最終成功尋家較為暖心的故事。

作為一部有關動物保護的紀錄片,《毛家》沒有刻意描繪出流浪動物很慘,亦沒有只聚焦於動物被遺棄,將問題單純地歸咎於主人。反而作品透過「毛守救援」負責人Kent哥的口道出,動保是需要由政府推動,制度一日不改變,源頭的問題一日沒有被處理好,香港社會整體對待動物的態度也沒有改善的話,小型的民間組織就算救起幾多隻動物,動物保護也不可能做得好。

導演區焯文於電影觀賞後的分享表示,製作團隊原定的計畫是追蹤「毛守救援」半年,拍攝毛孩找到家的故事,但半年時間過去,竟然沒有一隻動物成功獲得領養,所以拍攝時間不斷延長,直至拍攝4年後,才拍攝到4隻狗被領養。可見這類民間團體面臨的,不止是龐大的救援開支,更是救回來的動物所要面對的安置問題。

電影外的後續發展

而區導演亦分享一個比較意外的後續:在電影拍攝完成後,「屏安」的主人聯絡他,詢問他們有沒有「屏安」的片段可以給他們留念。細談過後,區導演才得知原來「屏安」在入屋後兩年離世。區導演表示這正正對應了電影海報的標語「救一隻、活一隻」和「毛守救援」的理念,或許有人會覺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換來的只是2年的生命不值得;但在他的眼中,拯救了「屏安」,讓牠可以在晚年與家人和自己的子女一同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完全改變了「屏安」的結局,而生命並不可以用長短來衡量價值。

建議愛動物或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香港動物救援的朋友入場觀看電影,亦建議準備好紙巾,因為電影絕對是笑中有淚。筆者亦希望看完電影後的朋友,會更加關注香港動物保育的議題。

《毛家》所有票房收入扣除成本,全數將捐給動物救援機構作慈善用途。

PHOTO/ 《毛家》

內容屬影片或文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本網站無法核實上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聲音及影像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