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com】瑪麗·雪萊的經典小說《科學怪人》多次被改編成電影,科學怪人的形象亦經常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出現。最近由吉拿域戴拖路 (Guillermo del Toro) 執導的電影《科學怪人》最近於Netflix獨家上映,筆者認為是近期上映的必看之作
劇情簡介
電影開場的一幕在1857年的北極,一艘探險船受困於浮冰當中,船員救起重傷的Victor Frankenstein後,突然被一隻不明生物襲擊,要求船員交出Victor。Victor向船員解釋他就是這隻不明生物的創造者,並開始講述創造「創造物」的故事。
Victor的母親在生下他的弟弟William的時候難產去世,父親是個會家暴家人的醫生。在缺乏母親的愛和充滿暴力虐待的成長環境下長大,Victor長大後成為了一名才華洋溢但傲慢自大的外科醫生,並且開始變得沈迷於「以科學治癒死亡」。他更因為進行復活屍體的實驗而被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開除。
被開除後,軍火商Henrich Harlander向Victor提供資金,讓他可以在一座高塔上繼續完成實驗。Victor更邀請了弟弟William和他一同建造實驗室,過程中更迷上了William的未婚妻Elizabeth。雖然兩人之間曾經擦出過火花,但Elizabeth拒絕與Victor進一步發展關係。
Victor收集了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犧牲士兵或被處決犯人的屍體,並將可用的身體部分湊合,重新合成為一隻「創造物」,被閃電劈中後,成功令「創造物」活過來。但成功創造了一條生命的Victor卻非常害怕承擔起責任,更用過去父親虐待他的高壓手法來訓練「創造物」,更嘗試殺死「創造物」。
害怕孤獨的「創造物」要求Victor為他製造多一個同伴,但Victor拒絕,並表示自己極度後悔創造了「創造物」,「創造物」隨即攻擊Victor,扭打的過程中,曾經對「創造物」釋出善意的Elizabeth被Victor的子彈擊中,導致Elizabeth傷重身亡。而「創造物」亦因此非常痛恨Victor。
故事回到北極,「創造物」終於找到Victor,身受重傷的Victor在臨終前向「創造物」道歉,而「創造物」亦選擇原諒。
充滿吉拿域戴拖路的風格
筆者看畢電影,覺得這一部電影真的充滿吉拿域戴拖路的風格,整部作品也運用了黑暗哥德式的畫面呈現,浪漫和畸形的暴力中帶有意思奇幻。而電影的服裝設計上,角色不同但鮮明的服飾色系,令觀眾可以更容易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角色定位。
而電影中亦有不少獨特的彩蛋位,例如肯向「創造物」釋出善意的Elizabeth,和「創造物」初次相遇的場景,就好像米高安哲羅的名畫《創造亞當》。而「創造物」逃出高塔後第一次接觸到頭骨的時候,這一幕就是致敬了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的經典名場面。
怪異的生物,亦是吉拿域戴拖路擅長拍攝的主題,和筆者非常喜歡的作品《忘形水》一樣,今次怪異的「創造物」也是象徵了社會上不被理解的邊緣人。在吉拿域戴拖路的電影中,往往外表的醜陋的角色,心靈就是純淨。而打扮得光鮮亮麗的角色,心靈永遠就是最醜惡。
演員們的精湛演技
電影中的演員,如飾演Elizabeth的Mia Goth和飾演「創造物」的Jacob Elordi,在電影中也有優秀的表現。
但筆者認為整部電影演員的MVP,絕對是飾演Victor的Oscar Isaac。早在《變種特攻:天啟滅世戰》和《月光騎士》,筆者已經非常喜歡Oscar Isaac的表現。他能透過角色表情、眼神的細微變化將最原始的情感表現出來。
而今次的電影,Oscar Isaac就是飾演了充滿創傷和扭曲價值觀的瘋狂科學家。與一般影視作品的瘋狂科學家不同,Victor的角色非常複雜,創造出生命後的恐懼、發現自己開始步上父親的後塵、開槍誤殺Elizabeth後所悔恨和接納自己的不足,誠心向「創造物」道歉,這些複雜的情感,Oscar Isaac也成功表現在大螢幕上。
科學怪人嘅意義:誰是怪物?
筆者認為《科學怪人》中的「創造物」,其實和人沒什麼分別,接觸到Elizabeth和盲人伯伯後,他反而比電影其他的人類角色更有人性。人性並非在於出身,而是在於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對他人釋出善意,守護其他人的「創造物」,即使是用人工的方法製造出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而「創造物」最後把Victor追到天涯海角,聽到Victor的道歉後,能夠放下仇恨,選擇原諒,並真正地擁抱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他自身的成長。
而Victor、他的父親等的人類,他們種種的行為,傷害他人,玩弄生命,對生命毫無敬畏。Victor在創造出生命後,拒絕負起造物者的責任,甚至傷害沒有做錯事的「創造物」。Victor的父親多次傷害兒子,沒有和兒子一同面對失去家人的痛苦,也沒有教懂兒子生命的意義,只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塞到兒子身上。真正的怪物,會否其實是人類?
文:進擊的栗子饅頭
PHOTO/ 《科學怪人》

